眼下春光正好,人们的户外赏景游玩活动增多。到公园、郊外的草地、水域畅玩时,潜在的危险可能就在身边:天上飞的风筝、不起眼的小虫子、空气中的花粉、会“咬人”的植物......都会变成“健康刺客”。春日出游,这些户外“隐形杀手”千万要当心。
风筝线:会飞的“钢丝锯”
放风筝是春天外出游玩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风筝高飞,绷紧的风筝线却暗藏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器”。
图源:泰州消防
——如何安全放风筝?
▶选择空旷场地
尽量选择空旷人少的场地,如公园、小山丘上、河川旁。电线、高压线、铁路沿线、高楼顶等地方,绝对不可以放风筝。风筝不宜放得太高,以免失控。
▶戴上防护手套
放大风筝时,最好戴上防护手套;一旦遇上大风或风筝被缠的突发情况,尽早放手;建议选择滑轮式线圈,不要使用手工绕线的线板,以免风筝线缠绕手指受伤。
▶选择有颜色的风筝线
使用有明显颜色的风筝线,避开建筑物和树木。小孩子放风筝时一定要有大人监护,选择适合儿童的小型风筝。
▶收好风筝线
如果风筝挂在树上无法取下,不要一走了之,要及时剪断风筝线,避免悬浮的风筝线绷紧后伤及路人。剪断的风筝线也不要随手乱扔,以免误伤行人。
▶寻求专业帮助
风筝一旦缠绕在电线上,不要自己爬电线杆去取,也不要用东西敲击电线,以免引发火灾或触电。应及时报告所在地有关管理部门或供电部门,由专业人员清除电线上的风筝。
▶关注天气情况
风大时要及时收线,降低风筝高度。遇到雷雨天气及时收线,避免被雷击。
血吸虫:藏在水里的“健康杀手”
春季气温回升,一些人在郊外游玩时会钓钓鱼、玩玩水,但要当心被血吸虫盯上。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被它感染后会得所谓的“大肚子病”,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幼虫)的水体,只需短短10秒,虫子就可通过皮肤黏膜钻入人体内引发感染,其中,钉螺是中间宿主,能生产致感染的尾蚴。
血吸虫生活史(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被血吸虫尾蚴侵入后,通常会经过30~60天(平均40天)潜伏期才开始发病,早期会出现咳嗽,易误诊为感冒。
——典型症状:
发热、皮疹,腹痛、腹泻、呕吐、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腹水等,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图源:南昌安义发布
感染血吸虫病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因此,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时刻注意岸边是否有相关警示标语!尽量避免在有钉螺孳生或存在不确定风险的江、湖、塘、沟渠等水体游泳、戏水、洗衣、捕鱼;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等需要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应通过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预防性服药等方式预防感染。
——如果感染如何治疗?
接触疫水后若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
图源:南昌安义发布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血吸虫药物。如果确认感染,应谨遵医嘱服药,加强随访。
花粉过敏:春日的“隐形攻击”
春花烂漫,但不少人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红肿瘙痒……这都是花粉过敏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