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村里,看到老中医用‘一把草、一根针’就把乡亲们的病痛治好,我就想着,将来一定要当这样能帮人的医生。”郧阳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医师王泽显微笑着回忆道。白大褂上飘着淡淡的艾草香,语气温和,目光炯炯。
从农村娃成长为科室带头人,从青年医生成为拥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三十余年来,王泽显始终扎根基层医疗一线,用行动诠释“党员”与“医生”的双重担当,将“坚守”与“奉献”写进了职业生涯的每一页。
初心萌发:从乡土走出的医学梦想
1967年,王泽显出生于郧县梅铺镇(现郧阳区)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村中老中医凭借银针草药为乡亲缓解病痛的身影,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邻居大爷腿疼得下不了床,老中医扎几针、敷些药,没过几天竟能下地干活了。”这样的场景,让年幼的王泽显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也在他心里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
怀揣医学梦想,他发奋读书,198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毅然选择针灸骨伤专业。“针灸推拿不依赖昂贵设备,特别适合基层,能真正帮到人。”1991年毕业时,多家城市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进入郧阳区人民医院。“乡亲们需要我,回到这里,我的心才安。”
双重身份:党员医生的使命与责任
初入医院,王泽显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很快成为科室骨干。他观察到,身边的党员医生总是冲锋在前、任劳任怨,这让他对“党员”身份萌生向往。“党员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要多一份担当,多一份付出。”怀着这样的信念,他郑重提交入党申请,于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宣誓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今后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必须对得起这两个沉甸甸的身份。”从此,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每一次诊疗、每一句叮嘱。
仁心仁术:做患者信赖的康复守护人
在王泽显看来,中医康复不仅关乎技术,更体现人文关怀。他的患者多数病程长、花费大、心理压力沉重,他始终以极大耐心和细心对待每一个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为困难患者精简费用、精心施治。
56岁的张先生半年前突发脑卒中导致偏瘫,丧失劳动能力。巨额的医疗费和渺茫的康复前景让他陷入绝望,甚至一度拒绝治疗。王泽显没有放弃,他坚持每日鼓励张先生,在保障疗效的前提下选用最经济的治疗方案,通过针灸、中药与康复手法相结合,两个多月后,张先生从卧床不起到能拄拐行走。出院时,他紧握王医生的手热泪盈眶:“王医生,没有您,我这辈子就真的站不起来了!”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担任科主任后,王泽显更加注重团队建设。“一个人优秀不够,要让整个科室强起来,才能服务更多患者。”他成立“党员攻坚小组”专攻疑难病例,推行“党员责任岗”促进服务质量提升,带领科室成为区域内有口皆碑的“康复之家”。他个人也先后获评郧阳区“优秀医师”“知名中医”和“十星级优秀共产党员”。
义诊十年:把健康送到乡亲家门口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深知基层群众看病不易。”三十多年来,王泽显始终未忘“服务基层”的初心。他长期带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义诊活动,郧阳区不少村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许多老人几乎从未接受过系统体检。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机会,王泽显总会带上针灸器具和常用药材,上门为留守老人做健康检查。
他还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举办健康讲座,传授“颈椎保健操”“腰椎康复操”等实用技巧,倡导“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多普及一些知识,群众就能少一些病痛。”他表示,“只要大家需要,义诊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三十载坚守:初心如磐,党徽熠熠
从怀揣梦想的农村少年,到如今年近花甲仍坚守一线的科室带头人,王泽显用三十余年的时光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党员本色”。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润物无声的温暖守护一方健康——是诊室中的耐心问询,是下乡义诊的风雨无阻,是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
“党员的身份让我不敢懈怠,医生的职业让我不能退缩。”王泽显说,“只要还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番话,是一名基层医生最朴素的独白,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最真实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