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为卷,奋斗作笔。

“十四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发展气场持续升腾,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导产业加快成势,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为全景展示五年来
我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和宝贵经验
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十堰日报近期推出
《精彩“十四五” 新车城新成就》专栏

今天,我们一起打开
十堰水质保护工作交出的
精彩答卷
▼

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记者 刘昆 摄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将保水护水视为“天大的事”,锲而不舍织密保水护水的坚固“盾牌”。全市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创历史最优水平。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超720亿立方米,滋养沿线26座大中城市、1.14亿居民。


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柱状图。
治水先治污,治污必靠真技术。
走进郧阳区城关镇地下污水处理厂,几乎听不到机器轰鸣声,闻不到丝毫异味,厂区上方地表花团锦簇,宛若一座生态游园。很难想象,这座“地下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万吨。
作为全市首座大型地下污水处理厂,它采用“多段AO生化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生物滤池+臭氧接触氧化池”先进工艺,出水水质可达地表Ⅲ类标准。

郧阳区城关镇污水处理厂外观如同一个公园,污水处理设施就隐藏在花园的地下空间。记者 刘昆 摄
这样的技术实践,在十堰并非孤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吸引了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领军企业扎根于此,汇聚全球先进污水处理工艺达27种,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577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2.7%,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技术的力量,还在不断向“云端”和“地下”延伸。
“嗡嗡嗡……”清晨,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一架返巢式无人机准时起飞,开启一天的巡库航程。
“这架无人机续航达50分钟,可自动返航充电,拍摄影像实时回传至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系统预设预警功能,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立即报警。”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执法人员张学理介绍。

在丹江口库区,返巢式无人机每天自动巡查。记者 刘成臣 摄
在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深入排污管道执行检测任务的并非工人,而是一台灵巧的管网机器人。“它能在狭小的管道中自由穿行,实时上传管网内部影像,更快更准地揪出‘跑冒滴漏’等问题。”工作人员王伟军说。
“十四五”期间,面对丹江口库区3500余公里库岸线的监管难题,我市构建起“1336”水质智慧监管体系:以1个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为核心,整合库区综合执法、污水巡查、生态警察3支执法巡查力量,打通监管、调度、监督3大平台,联动断面水质监测、卫星遥感、环库岸监控等6大系统,织就一张“天上看、空中巡、水上盯、岸边查”的立体防护网。
如今,50余套返巢式无人机每天自动巡飞,1066个卫星遥感网格实时监测,313路环库视频全天候值守。该体系不仅推动生态环境信访量显著下降,更助力十堰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构建“水陆空”智慧监管平台。
如果说先进技术是治污护水的“利剑”,那么,制度创新就是保障成效“不褪色”的基石。“十四五”以来,我市从组织、制度、治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全链条、无死角的护水机制。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市公安局专门成立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与市生态环境监察支队合署办公——标志着“环保执法+刑事打击”的联动更高效,涉水环境违法犯罪实现从发现到查处的无缝衔接。

市公安局成立全国首支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
十堰还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异地交叉任职,打破“本地人管本地事”的人情桎梏,提升监管刚性。市纪委监委专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政治监督室,通过“室组地”联动,推动“执法+司法+纪检”形成合力,全流域护水的“组织网”越织越牢。
十堰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市委绩效考核,分值权重提升至20%以上,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评优晋升挂钩;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履职不力导致重大生态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市2489条河流全部配齐河长,189条重点支沟实现“一沟一策”精准治理,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我市组建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集团,对城区10座污水处理厂实施“投资—建设—运营”全闭环管理,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问题。同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25年8月,7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签约2480万元,获银行授信1亿元。全省首单林业碳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相继落地——十堰正走出一条“保水”与“富民”相得益彰的双赢之路。

山水相映茅塔河。
技术再先进,制度再完善,最终都要靠人来落实。在十堰的护水实践中,320万群众的主动参与,是最深厚、最温暖的支撑。全市人民人人争当“守井人”,绘就了人人护水、水清长流的生动画卷。
平凡坚守中,蕴藏着最动人的护水故事。今年53岁的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已在汉江上默默坚守8年。每天清晨,他带着捞网、铁锹等“清漂七件宝”,与队员们一道驾船巡查170公里汉江段——三伏天甲板温度高达60℃,热浪灼人;寒冬里江风凛冽,刺入肌骨。他的风湿病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但他却从未停下脚步。
“看见清清江水北送,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肖安山说。清漂队年均出动船只800余次,最多一天打捞漂浮物近80吨,牢牢守住了丹江口库区水面清洁的“最后一道防线”。

汉江清漂。
个体的涓滴努力,终将汇成全民护水的磅礴大潮。如今的十堰,20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如繁星散布城乡,33万名碧水守护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清漂、巡河一线。丹江口市成立361个志愿服务组织,实现村(社区)全覆盖,20余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织就一张“全域护水网”。我市还与北京携手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开展“饮水思源感恩十堰”主题宣讲200余场,让“南北同心护水”的情感纽带愈发牢固。
“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深深鼓舞了广大守水护水的干部群众。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志愿者守水护水动员大会。
回望“十四五”
十堰打出“技术赋能、
机制创新、全民同心”组合拳
交出了一张水质保护的亮眼答卷
一泓清水正源源不断向北流淌
滋润着广褒的北方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