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庙坪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常年干旱,交通不便,早些年,连饮水都成问题。”已是花甲之年的村书记李习林坚实的眉眼中也难掩疲惫,但说起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扶贫路”,却打开了话匣子。
庙坪村位于刘洞镇西南边,地处偏僻,自然条件较差,人均平整耕地不足0.5亩,是典型的“鸡窝地”。全村367户12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541人,单身汉、残疾人、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占绝大部分。为了让小山村脱贫,李习林做出了许多努力。
筑牢“党支部”
庙坪村是个软弱涣散村,基础薄弱,群众意见大,这让李习林挠头不已。为了打开局面,李习林决定从村党支部入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大治理、大提升,真正发挥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村党支部班子,他召开座谈会,与班子成员深入谈心交流,找出问题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带领班子成员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中,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强化扶贫责任担当。
面对村组干部,他以服务功能为导向,从严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确保村部大门常开、干部常在、服务及时、问题不拖,让群众欢欢喜喜办事,高高兴兴出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建议权。
面向全体党员,他结合实际,不断发展完善了党员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发展党员预审制度、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制度、返乡创业党员扶持力度,增强了村党组织凝聚力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发挥出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表率先锋作用。
引来“幸福水”
“我十多岁时就跟着长辈们到处背水,先前是去几公里外的小溪边背水,去得早的人还能‘抢’到几桶干净水,去得晚的就只能背几桶泥汤。后来,背水的人越来越多,水也被吃干了,大家只能去更远的地方背水吃……”看到村里的这般景象,李习林想尽办法,向上反映的同时带领村民遍寻水源,勘探钻井。付出总是有收获的,2018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庙坪村迅速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跨地引水”,在已建水厂的南化塘镇南化水厂管网延伸工程的基础上架设庙坪村主水管道。借“远水”以解“近渴”。
“由于输水线路山高坡陡,有时沉重的输水管道无法用车辆运载,全靠人背肩扛,土薄石厚的山体无法使用挖掘设备,全凭锹铲锄刨……”说起引水的艰难,李习林由衷地感叹。经过干部群众数月的艰苦奋战,最终屡破壁垒,啃下了引水工程中的无数“硬骨头”。
“跨乡引水让干渴了百年的偏远山村如逢甘露,对于庙坪村的群众来说,政府给他们引来的是造福一方的‘幸福水’!”通了自来水后,李习林挨家挨户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方法和管网设施维护常识,逢人便说自来水如何干净、便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片偏远的大山深处,一泓甘甜的“幸福水”,正朝着最需要它的地方缓缓流淌……
念好“产业经”
李习林第一次见谢远志是在一个下雨的黄昏,低矮的老房子里,低头一看,堂前地上还汪着一小滩水,再抬头看,原来屋顶上瓦片碎裂,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谢远志一家5口人,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只能靠着几亩薄田为生,看着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谢远志十分难受,他常想,自己和妻子总是起早摸黑做事,却总是挣不到钱,摆脱贫困怎么这么难?
李习林问:“老谢,愿不愿意养乌鸡?这个能挣到钱。”
那段日子,李习林白天在村里转,晚上辗转反侧的想,多次带着村里的干部一起外出考察,还请了农技站的同志来“问诊”、“把脉”。最后,决定在村里搞生态养殖,成立养殖基地,在庙坪村内建设1000平米的集中养殖小区,吸引贫困户参与养殖,带动脱贫。
在谢远志的精心喂养下,乌鸡成功出栏,当年纯收入达5万元,被贫困压迫了几十年的谢远志靠着养殖“致富鸡”成功脱贫。春节到了,他带着妻子孩子去城里置办了年货,第二年又盖起了二层小楼房。日子有了奔头,他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了。有了谢远志的“脱贫样本”村民们的顾虑也打消了,脱贫致富干劲儿也越来越高了。于是,李习林又带领着村民们扩建了养殖小区,发展生猪养殖。
养殖产业做得好,其他产业也要齐头并进。现如今的庙坪村光伏发电系统已并网发电、287亩花卉果树苗木正茁壮成长、香菇大棚投入使用、养殖小区正在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建设。一桩桩一件件的产业扶持项目,慢慢形成了一个个产业群,全村贫困户几乎都参与其中,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也不断地坚定了李习林的信心。
初秋清晨,金稻飘香,走在去村民家的路上,李习林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薄雾散去,醒来的山村愈发美丽,迎着初升的太阳,他的步伐也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