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污水横流,房前屋后的水沟里漂浮着烂菜叶,天一热就臭气熏天。”谭家湾镇黄畈村村民陈义拧开水龙头,洗菜水从不锈钢水池的排水口哗哗流走,“现在管网直接通到家门口,污水进了处理站,院里再也不用垫土掩味儿了。”
如今的黄畈村,9个集中居住片区的灰蓝色罐体格外醒目——这是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尾水清澈见底,顺着沟渠流入稻田,成了浇灌水稻的“生态液”。这套覆盖全村的污水治理系统,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家家户户,悄悄改写着延续数代人的生活习惯。
污水治理刚见成效,垃圾分类的新风尚又吹进了农家院。“阮开香等五户获评‘垃圾分类示范户’,孔庆有等五户摘得‘最清洁户’!”村党支部书记陈忠霞的声音透过大喇叭传遍村落,获奖农户接过烫金证书时,手里还攥着积分超市的提货券。
这场“垃圾分类换积分”的文明实践,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积分账户:正确分类得2分/天,参与集中清扫加5分,季度考评优秀奖10分。党员带头在院门口挂起“分类公示牌”,村民从起初的围观试探,到如今主动打卡积分。“现在娃娃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垃圾有没有放错。”阮开香指着院里的红蓝双色垃圾桶说。
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村,从随手丢弃到分类投放,黄畈村的蝶变,正是郧阳区以水为脉重塑乡村的缩影。近年来,该区深化“六无乡镇”创建,将改水改厕、垃圾分类等“六件事”升级为“六件事+”生态工程,推动绿色理念融入村规民约。
如今的郧阳区,不仅有黄畈村这样的“污水变清泉”样本,更涌现出一批“治水兴村”的示范典型。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让每滴清水都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