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恐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时观察到大量不同鸟类在青龙山生活嬉戏的场景,对此感到十分震惊。
据悉,此次科研团队的调查工作是研究中心年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赵璧是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更是一位资深的鸟类爱好者,此次在青龙山保护区开展野外恐龙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的同时,随手拍下了众多鸟类的身影,从他的相册里可以看到,拍摄保存了包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最新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多个物种,譬如:翠鸟科Alcedo atthis(普通翠鸟),鹎科Spizixos semitorques(领雀嘴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黄臀鹎)、Pycnonotus sinensis(白头鹎),鹟科Phoenicurus auroreus(北红尾鸲),卷尾科Dicrurus macrocercus(黑卷尾),山雀科Parus monticolus(绿背山雀),鸦科Urocissa erythroryncha(红嘴蓝鹊),鸠鸽科Streptopelia turtur(欧斑鸠),燕雀科Chloris sinica(金翅雀)等20余种鸟类。
由于鸟类具有捕食调节、播种授粉、营养循环、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对维系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观鸟爱好者赵璧认为,鸟类对生存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青龙山保护区周边鸟类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充分显示保护区近年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向好发展。
青龙山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天国介绍,青龙山曾是一片荒山,多处都存在植被稀疏、基岩和土层裸露、水土流失较严重等生态问题。近年来,根据青龙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将生态修复工程列为保护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在中央财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监测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不断支持下,青龙山保护区持续深化保护区生态环境最大化保护和最小化干预的自然治理模式,有效推动对保护区周边自然裸露荒地、植被退化或覆盖率显著降低部位的系统化生态修复,目前已修复问题区域超过200公顷,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青龙山保护区逐渐成为各种鸟类的理想栖息地。
下一步,青龙山保护区将聚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以往的地质遗迹科普研学和自然教育与自然生态保护进行有机结合,以更好彰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成效,努力将具有鲜明青龙山特色的生态保护的朴素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
摄于保护区实验区吴家坎:噪鹛科画眉
摄于保护区实验区吴家坎:山雀科(绿背山雀)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鸦科红嘴蓝鹊)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科普馆水池南侧水泵管上):翠鸟科(普通翠鸟)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鸠鸽科(欧斑鸠)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燕雀科(金翅雀)
摄于保护区缓冲区磨石沟:卷尾科(灰卷尾)
摄于保护区实验区李家沟:卷尾科(黑卷尾)
摄于保护区缓冲区二龙寺:鹎科(白头鹎)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庄垱沟:鹎科(领雀嘴鹎)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鹎科(领雀嘴鹎)
摄于保护区缓冲区红寨子:鹎科(黄臀鹎)
摄于保护区核心区土庙岭(一号馆顶棚):鹟科(北红尾鸲)
一审:姜双双
二审:何虎啸
三审:王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