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郧阳思源实验学校,目之所及皆是“美”的踪迹:教学楼外墙上,红色文化墙勾勒出抗战英雄的峥嵘岁月;非遗教室里,木刻刀与掐丝珐琅材料碰撞出传统技艺的火花;办公楼前的微景观里,朵朵莲花静静绽放,传递“见莲思廉”的深意。这所学校不追逐表面的景观堆砌,而是将“美”藏在细节里,让“以美育人”的理念,在校园每个角落悄然生长。
红色文化墙是校园里的“精神美育课堂”。以往空白的围墙,如今成了师生驻足的“打卡点”: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就义,到郧阳本地抗日英雄的感人事迹,一幅幅彩绘生动还原历史场景。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创作时,还会同步讲解背后的故事。“画完‘烽火玉皇山’这幅画,我才知道原来家乡曾有这么多英雄。”七年级学生王梓涵说。红色文化墙不再是冰冷的装饰,而是能说话的“历史课本”,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信仰之美、精神之美。
非遗课堂则让传统之美在指尖传承。每周三下午,非遗木刻与掐丝珐琅课上总是格外热闹。在木刻课上,学生握着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勾勒图案,从生疏到熟练,最终将“梅兰竹菊”“家国情怀”等主题刻成作品;掐丝珐琅课上,熔化的珐琅料在金属丝勾勒的轮廓里流淌,冷却后变成色彩明艳的摆件。“刚开始觉得掐丝很难,练了一个月才做出第一个‘小灯笼’,现在我能独立完成‘中国梦’主题的作品了。” 八年级学生李雨桐捧着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自豪。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之美。
“见莲思廉”微景观则将品德之美融入校园日常。办公楼前的小花坛里,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旁,几株睡莲浮在水面,旁边立着“见莲思廉”的木牌。这处微景观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睡莲象征廉洁,周围的绿植搭配则呼应“清廉校园”建设。课间时分,常有学生围着花坛观察睡莲,老师会趁机讲解“莲”的文化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直品格。“看到睡莲,我就想起老师说的‘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五年级学生张一诺说。小小的微景观,成了潜移默化的“品德美育角”。
课本剧展演、演讲比赛等活动让“美”在表达中绽放。学校定期举办课本剧展演,学生将《卖炭翁》《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改编成剧本,通过角色扮演传递正能量;“校园之美”演讲比赛中,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校园美,有的讲红色文化墙的故事,有的谈非遗课的收获。这些活动让学生从“感受美”走向“表达美”,将内在的审美认知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该校的“美”,不在轰轰烈烈的装饰,而在点点滴滴地浸润。红色文化墙传递精神之美,非遗课程传承传统之美,微景观培育品德之美,各类活动激发表达之美。这“美”的种子,正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伴随学生成长,让“以美育人”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