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12-01 16:40  

11月25日—28日,中国·郧阳“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郧阳区隆重举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段天玲,副市长刘运梅,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区委书记孙道军,区政协主席徐洪斌、副区长杨崇君等出席研讨会,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姚天国主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

此次会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曾一度轰动了古人类学界,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郧县人”的发现动摇了人类起源学说,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

30年来,国际国内专家、著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的、文化的、经济的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学术报告。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发言气氛热烈,高潮叠起,成果频出,高星、吴秀杰、李天元、冯小波、敖红、邢松、李超荣、杨石霞、李浩、董哲等专家学者纷纷围绕《人类的起源、迁徙暨中国早期人类遗存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头骨化石》《对“郧县人文化”的新认识》《郧县人遗址发现的手斧研究》《郧县头骨化石的年代学新结果》《郧县梅铺古人类年代及演化地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丹江口库区手斧工业研究新进展》等学术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形成一致意见和共识:学堂梁子遗址富集现象全国唯一、世界罕见。学堂梁子出土了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和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手斧和生产工具,特别是以学堂梁子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有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黄龙洞遗址,以及众多的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在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学堂梁子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经专家们集中讨论,达成一致共识,学堂梁子遗址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区域,在国内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资料宝库。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秀杰作学术报告。呼吁加快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开发、研究和利用。做好学堂梁子遗址的保护,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掘,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以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依法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利用,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建成一个国际性的人类进化演化研究、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基地。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吴新智,南非金山大学库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博士艾丹,法国国立博物馆馆长德伦雷先生先后发来贺信。北京联合大学、“郧县人”课题研究组冯小波教授介绍了“郧县人”头骨化石的研究情况及新发现。

研讨会后,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和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为 “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揭牌。

学术研讨前,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遗迹馆;参观郧阳博物馆,观察“郧县人”化石、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


https://img.cjyun.org.cn/a/10167/202012/9419f18d67174a8b49f12d9a6d207e85.png

相关阅读